当前位置: 首页法治建设部委规章正文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发布

发布日期:2024-05-18   来源: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710/31/t20071031_13440089_1.shtml   浏览:361

三、总体布局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布局。

    防震减灾是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业。落实防震减灾发展战略,逐渐向全面防御拓展,必须在加强重点监视防御区工作的同时,将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到全国各地,统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统筹城市与农村,实现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全面协调发展。加强与台湾地区地震科技交流与合作。妥善处置香港、澳门地区的地震应急事件。为实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依据规划期内我国地震分布特点和地震灾害预测结果,我国防震减灾总体布局如下:

    环渤海及首都圈地区: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国家防灾高等教育基地;进一步实施地震预警;提高城市群地震综合防御能力;切实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防震对策研究制定工作。

    长江三角洲地区:实施城市群地震安全工程;推进海域地震监测和地震海啸预警系统建设;切实做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防震对策研究制定工作。

    东南(南部)沿海地区:实施城市群地震安全工程;推进海域地震监测和地震海啸预警系统建设;切实做好2010年广州亚运会防震对策研究制定工作。

    南北地震带: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实施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工程。

    南北天山区: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工程。

    此外,在黄河中上游流域重点监视防御区实施城市地震安全工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工程;加强长江中上游流域、黄河上游流域及西南地区大型水电工程的地震安全工作,加强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与研究;加强国家重大生命线工程沿线地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保障重大生命线工程地震安全;加强青藏高原地区新构造活动前缘研究,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加强黑龙江、吉林、云南和海南等地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确保对火山地震活动的监测。

    (二)主要任务。

    2006—2020年我国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加强基础信息调查,有重点地提高大中城市、重大生命线工程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农村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完善突发地震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

    1.开展防震减灾基础信息调查。

    继续推进活动断层调查,实施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填图计划,编制1:50万数字化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分布图、1:25万主要活动构造区带活动断裂分布图和局部重点段落的1:5万活动断层条带状填图;在已发生大震区域、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大城市开展壳幔精细结构探测;在大陆块体边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加强地壳运动基础观测;开展大城市和城市群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调查与评估;建立地震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加强信息集成与开发,推进地震基础信息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水平。

    2.建立地震背景场综合观测网络。

    统一规划、整合和加密现有地面观测网络;发展天基电磁、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重力等多种新型监测手段;建设井下综合应力、应变、流体、电磁和测震观测系统;建设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海洋地震综合观测系统,实施海域地球物理观测和地震海啸预警;建设中国大陆地球物理场处理分析系统;推动观测技术的创新。

    3.提高地震趋势预测和短临预报水平。

    选择地震活动性高,构造典型性强,监测基础较好,震例资料积累较多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地震预报实验场,获得区域地球物理场信息,遴选更加丰富和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检验和完善现有经验和认识,深化对地震孕育发生机理和规律的认识,探索更有效的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深化地震概率预报方法研究,创建数值预报理论,力争对6.0级以上、特别是7.0级以上地震实现有一定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并建立实用化的地震预测系统。

    4.增强城乡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能力。

    实施城市地震安全基础信息探测、调查,加强城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基础信息集成与开发,建立城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技术支撑系统,为政府决策、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科学研究、公众需求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修订或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并实施城市地震安全方案,推进地震安全社区、避难防灾场所建设;建立工程抗震能力评价技术体系,提高抗震加固技术水平,推进隔震等新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现状调查,研究推广农村民居防震技术,加强对农村民居建造和加固的指导,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5.加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示范力度。

    建设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提供实时地震信息服务;选择若干城市燃气供气系统、供电系统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城际高速铁路等,实施具有专业地震监测的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示范工程,并逐步推广;制订有关法规和标准,填补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法规和标准方面的空白。

    6.强化突发地震事件应急管理。

    完善各级政府、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和重点危险源等地震应急预案;适度推进重点城市人口密集场所、社区应急预案和家庭应急对策的编制;制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地震应急预案,实施地震安全保障;加强应急预案的检查和落实,建立地震应急检查与培训制度,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调度我国卫星在轨观测资源和机载观测系统,同时利用国际组织的应急观测资源,实施地震现场灾情监测;完善国家、省、市和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地震与其他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与共享平台,确保政务、指挥系统畅通;开展地震灾害风险研究,编制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图。

    7.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

    充分依靠军队、武警、公安消防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地震专业救援队伍,西部地区建设1至2支专业地震救援分队,推进地震多发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地震救援培训基地建设,提高救援综合培训能力;加强地震多发地区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在省会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将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避震公园等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拓展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和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性地震救援工作,建立大震时接受国际救援的机制。

    8.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强化各级政府的防震减灾责任意识,建立地震、宣传和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社会团体的协作机制,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建设国家防灾科普教育支撑网络平台,通过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实现交互式远程防震减灾专业技术教育;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知识受教育程度;建设以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体的科普教育基地。

    四、战略行动

    “十一五”期间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家将继续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并采取相应的战略行动,落实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推动防震减灾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拓展,实施国家地震安全工程,实现“十一五”阶段目标。

    (一)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工程。

    在中国大陆建设或扩建测震、强震动、重力、地磁、地电、地形变和地球化学等背景场观测系统,在中国海域建设海洋地震观测系统,在我国重要火山区建设火山观测系统,完善地震活动构造及活断层探测系统,建设壳幔精细结构探测系统,以获取地震背景场基础信息。

    (二)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

    在中国大陆选择两个地震活动性高且地质构造差异显著的典型区域,建设测震和地震前兆密集观测系统,建设地震活动构造精细探测系统,建设地震孕震实验室和地震数值模拟实验室,建设地震预测系统和地震预报辅助决策系统。

    (三)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

    建设建筑物、构筑物地震健康诊断系统和震害预测系统,实施城市群与大城市震害防御技术系统示范工程和地震安全农居技术服务工程,建设国家灾害性地震、海啸、火山等预警系统,建设灾情速报与监控系统,构建地震应急联动协同平台,完善国家地震救援装备和救援培训基地,提升国家地震安全社会服务能力。

    (四)国家地震专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中国地震通信和数据处理分析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震数据信息灾难备份,建设地震观测实验室,建设地壳运动观测实验室,建设国家防灾高等教育基地,完善国家和区域防震减灾中心,推进标准和计量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地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 +1

  • +1

    收藏


 
 
精彩视频
最新资讯
访谈
行业资讯排行
培训基地
中国应急服务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0  蜀ICP备19029339号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川公网安备51132502000046号
微信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