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时,离震中最近的亚曼苏柯尔克孜民族乡气温为零下19.2摄氏度,震中半径10千米范围内平均海拔为3319米,如此强震叠加极寒天气和高原环境,救援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这次地震相比国内外同震级地震人员伤亡较少。1月23日晚乌什7.1级地震新闻发布会通报此次地震“震级大、伤亡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震源较深,震中属于高山区域,人口较少;二是近二十年来新疆持续大力开展安居富民工程,实现了农牧区抗震安居房全覆盖,而此次地震中倒塌的房屋为牧民自建房和夏牧场临时住房,抗震安居房经受住了大震考验;三是加强了应急预案能力提升建设,各地各级开展常态化的应急实战演练。受新闻发布会时间限制,许多方面并没有展开来说,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原因不容忽视。
震区房屋设施韧性水平较高
2003年2月24日伽师—巴楚6.8级地震造成268人死亡,4853人受伤,其中重伤2058人,倒塌房屋近2万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伤亡人数最多、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痛定思痛,2004年2月24日新疆伽师—巴楚地震一周年之际,新疆召开全区电视电话会议,宣布要变被动的地震灾后救助为震前的主动预防,在全疆范围内实施城乡抗震安居工程。随着国家补助力度的逐渐加大,在兄弟省市援助下,新疆在原有“抗震安居”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富民安居”的新标准新要求,让各族群众不仅住进安全房,还要享有水、电、气、暖、热、厨、厕、浴等现代化设施的便利,房屋结构类型也由最初的芭子墙结构、木板夹心墙结构、木圈梁—木框架结构发展为如今的有圈梁、构造柱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房屋,农牧区居民房屋抗震能力普遍提高。
为顺利推进安居工程建设,自治区成立以主席为组长,分管副主席为副组长,财政、地震、民政、农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自治区抗震安居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各地、州、市比照自治区纷纷对应成立领导小组。自治区坚持把“抗震”贯穿于安居工程始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设计了不同的抗震结构房屋,并全部进行抗震试验,通过大力宣传、政府补助等方式鼓励农牧民建设抗震安居房。2011年至2020年,新疆累计建成农村安居房266.98万户,近1100万名各族农牧民群众陆陆续续搬进了新居。自2021年起,新疆启动实施农村住房抗震防灾工程,截至目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3.48万户,近14万农村低收入群众住进“抗震安全房”。2023年新疆把建筑工匠培训就业行动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计划用3年时间培训建筑工匠37.5万人次,实现建筑领域新增就业30万人,在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农村房屋建设的质量。
地震部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
目前,地震预报仍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科学难题,短期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但我们所作出的中长期预报已经有一定的可信度。近年来在中国地震局指导下,自治区地震局坚持异常核实、会商研判、震情专报不过夜,持续推进会商科技能力提升,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2020年1月19日伽师6.4级地震和2021年3月24日拜城5.4级地震前,都做出了较为准确的中期、短期预测和震后趋势判定。
此次地震发生前,中国地震局和自治区地震局在2024年度新疆震情趋势会商意见中指出,需重点关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等县市。自治区党委、政府第一时间作出部署。去年12月25日召开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视频会,通报全疆震情形势,阿克苏地区、克州两地作了工作汇报。同期,自治区地震局局领导带队赴南疆各地州开展指导服务。2024年1月16日至17日,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倪岳伟带领工作组实地督导检查阿克苏地区地震监测、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抗震设防、公众科普宣传等工作开展情况。1月21日,自治区地震局、水利厅联合派出2个工作组赴阿克苏地区、克州等地州检查水利设施抗震设防情况。
应急演练和科普宣传深入人心
近年来,自治区各级、各部门牢记“防震减灾 造福人民”嘱托,树牢“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理念,靠前储备应急物资,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群测群防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着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及全区群众防震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水平。仅2023年自治区就开展了“2·24”抗震救灾实战综合演练、“应急天山·2023”抗震救灾实战综合演练2次自治区级大型综合实战演练。据阿克苏地区应急管理局统计,2023年阿克苏地区开展3次地区级、18次县级、2601次行业部门专项应急演练和桌面推演,参演4.78万余人次。形式多样的演练有效检验了预案、锻炼了队伍、磨合了机制,也提升了参演群众的应急避险能力。此外,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群测群防”工作,全区2.2万名灾害信息员承担地震宏观观测任务,实现村级全覆盖,各地每年开展针对性的地震宏观测报员培训工作。
2022年,中国地震局、教育部、国家民委、中国科协联合发文部署“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阿克苏地区作为全疆试点,率先在14个学校开展系列活动。去年,阿克苏地区实现中小学校全覆盖,累计接受科普图书捐赠14114册,开展校园讲座7112次、演练24797次,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1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所、自治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1所;克州向全州186所中小学发放地震科普读物7400余册,1所学校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组建一批由教育系统186名教师和干部组成的基层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队伍。
震后应急处置有力有序
乌什7.1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立即做出部署,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中国地震局副局长王昆带队的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工作。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第一时间调度了解震区受灾、人员伤亡等情况,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赶赴克州阿合奇县、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实地察看灾情,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启动地震应急二级响应,派出由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麦尔丹·木盖提带队的工作组,协调南方航空安排包机紧急赶赴震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并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民族乡成立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统一调度专业救援力量及社会救援力量进入震区全力组织开展救援工作。自治区、地、县三级组织人员进入灾区开展拉网式人员搜救排查,准确核实灾情和群众伤亡情况,全面开展震区群众转移,组织区域内的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防范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系统西北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机制自动响应,陕西、宁夏、甘肃省(自治区)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有关单位迅速派员赶赴震区,在自治区地震局统筹下共同开展应急流动观测、烈度调查、损失评估、科普宣传等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应急响应结束后,1月29日,中国地震局印发通知,组织系统内相关单位联合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有序开展新疆乌什7.1级地震科学考察工作。
工作启示
新疆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沿地带,地震活动水平居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位,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分布广。二十世纪以来,全疆平均每年发生5次5级地震、1次6级地震,五六年发生一次7级地震,每年向社会公告有感地震约300个。1900年以来全疆共发生19次7级以上地震,更大为1902年8月22日阿图什8 级地震,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强烈地震是本世纪以来我国发生的更大地震。历史上全区70%的城镇遭受过Ⅶ度以上地震破坏。在如此严峻复杂的震情形势下,取得防震减灾实效不是一夕之功、不是个人之力、更不是上天眷顾,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这对我们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要坚持科学理论武装。近年来,自治区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农牧区抗震安居房基本实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建筑抗震设防目标。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大力推进震灾风险普查工程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持续排查整治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工作成果在乌什县7.1级强震中得到检验。此外,活动断层是强震特别是大地震的策源地,世界范围内的震例资料充分表明,一旦大地震发生,处于活动断层带内的建筑均被摧毁,8级地震同震地表断裂带长度可达300千米以上,活动断层沿线是强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区域。据前人研究新疆活动断层共有206条之多,其中全新世(距今1万年有活动的)断层约占50%,为查明地震活动断层,摸清地震危险源。2023年,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调研自治区地震局指示精神,决定在全区8个城市优先开展1∶10000活动断层精细化探测工作,同年印发《活动断层通过或邻近房屋设施排查整治工作方案》,通过活动断层探测识别出坐落或邻近断层的危险房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城镇房屋设施开展排查整治,须避让的避让、该拆除的拆除,更大限度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2024年全国地震局长会明确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中国地震局历来关心支持新疆防震减灾工作,自2011年以来推动3期地震系统援疆,在资金、项目、人员、科技等方面对新疆予以倾斜。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近年来自治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性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举措,平均每年作出指示批示100余人次,强调要全力防范化解重特大地震灾害风险,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自治区党委、政府将防震减灾与乡村振兴、农村安居工程、驻村帮扶等工作相结合,民生工程建设到哪里,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要求驻村队员和广大村干部利用“包谷馕”式的语言为群众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和防震避险技能。各地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谋划,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以下简称“四个纳入”)。
三要切实扛起工作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地下设施和大型综合体等大量增加,地震灾害链不断延长,防范大震巨灾风险任务紧迫。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征程防震减灾目标任务的新部署新要求,准确把握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清醒认识当前工作中的问题短板弱项,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保持高度警醒,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强化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和应对准备,奋力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切实担负起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政治责任。
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此后,“全灾种、大应急”自然灾害防治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应急管理效能不断提升,确立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体制,地震系统建立了西北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等机制。《自治区健全完善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以来,全疆各地、州、市党委、政府(行署)坚决扛起防震减灾主体责任,推动实现“四个纳入”,防震减灾队伍力量不断加强,防震减灾法定职责有效落实。自治区地震局、应急管理厅理顺“防”和“救”的职责,加强协作联动、统筹协调,共同指导各地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工作。全疆上下基本形成“扁平化”组织指挥体系和“一体化”防范救援救灾运行体系。正是高效畅通的地震应急体制机制为取得此次抗震救灾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