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链条治理 强化全周期管控
努力推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湖北作为经济大省,处九省通衢之要、千湖汇聚之地,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任务繁重。全省锚定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这一时代使命,围绕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统筹防、抗、救全链条协同,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管控,全面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全省事故总量持续保持两位数、大幅度下降,连续30个月无重特大事故,2023年历史性地实现春节、国庆长假生产安全“零事故”。
一、织密防线,全面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公共安全必须防患于未然”。针对自然灾害处于风险易发期,安全生产处于爬坡过坎期的实际,全省着力织密三道防线,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切实以点上之“安”成面上之“全”。织密责任防线。在全国首推企业主要负责人、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以明责带动履责,国务院安委会将“两个清单”列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制度成果,央视新闻予以推介。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15条硬措施,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划出四条红线,对发生亡人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不依法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规定、不依法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存在重大隐患无故拖延整改的,一律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在全国率先建立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制度,健全安委会综合统筹、专委会分线落实的运行机制。首创县市区安全生产指数模型,从风险和管控两个维度设置指标、综合赋权、自动测算,依托第三方发布安全生产指数,勾勒县域安全生产画像、研判发展趋势,压实县市区属地管理责任。织密工作防线。结合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全省紧盯“火、爆、塌、撞、淹、挤”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六大危险因素,逐一拉出清单,靶向治理,狠抓“九小场所”等重点部位和违规外包作业、电气焊切割等高风险行为。在全国率先建立定点督查、飞行检查、“五色图”质效晾晒、责任倒查等机制,收到了较好成效。指导红安县完成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的全国试点任务,带动全省7万多名灾害信息员,及时排查、上报身边的灾害风险隐患,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织密制度防线。省人大修订《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对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经营性自建房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作出特别规定。针对承接东部化工企业转移的实际,省政府发布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制定负面清单严格项目和园区安全管理。省应急管理厅在全国率先发文规范和明确工贸行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严把安全准入关。
二、突出主线,全面提升抗御灾害事故风险能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出的两项根本性要求。全省上下聚焦“两个根本”,把加强事中把控,全面提高抗风险能力作为工作主线,不断夯实安全发展根基。强化科技赋能。发挥科教大省优势,加快“智慧应急”建设,安全风险在线监测系统逐步覆盖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探索组建实体化隐患管理中心,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收集、分析研判、分类处置、管控整改、监测预警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经编制部门批复,省级和8个市州、22个县市区已挂牌组建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中心。强化宣教提能。围绕构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浓厚氛围,省应急管理厅提出“扩音造势、消声降噪、调弦定调”的宣传总要求。2023年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召开安全宣传“五进”座谈会,实施聚焦全员“进企业”、覆盖四季“进农村”、共建共享“进社区”、部门联动“进学校”、多措并举“进家庭”,针对每一“进”,各设计10项活动、创建100个试点,应急管理部在全系统转发推介。高质量承办2023年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主场活动、主办全国首届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应急管理部、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活动,3名院士、7名专家分享应急科普成果,央地媒体联袂报道,全国反响热烈。强化工程蓄能。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牵引,推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八大工程。调查数据质检、数据互联互通、普查成果应用等均走在全国前列,全国普查办推介湖北经验。以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为牵引,一体推动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与集配中心、3个省级应急救援基地、7个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构建示范县、示范乡、示范社区多层次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格局,全省共创建70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495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个示范乡、1个示范县。累计争取中央投资1.6亿元,用于防灭火重点项目建设,位居全国前五、中部第二。强化基层强能。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提请省政府召开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现场会,推广十堰、安陆等地乡镇(街道)应急消防一体化、人员配置专职化、救援队伍前置化、应急指挥信息化的“四化”经验,带动全省1343个乡镇(街道)全部明确应急管理机构、落实专职人员,700多个乡镇(街道)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
三、守牢底线,全面做好应对灾害事故准备。只有提高“应”的能力,才能减少“急”的概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的重要指示,全面做好应急处突准备,以万全准备从容应对万一可能。做实应急预案。“1”(总体预案)+“39”(专项预案)+“N”(部门及单位预案等)省级预案框架基本成型。《湖北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湖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陆续发布实施,带动全省各级制定预案5987项。针对84处危岩崩塌隐患点,制定了《三峡库区湖北段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做强应急队伍。争取国家支持,在湖北组建中部地区消防救援机动队伍,首批400人已进驻训练,最终将达到1100人。全省登记建档117支工程抢险、危化品、水上水下、隧道等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103支,省级每年选取5支标杆队伍重点支持。做优应急机制。围绕办好防汛这件天大的事,创造性地建立省、市、县防汛抗旱“四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防指指挥长,应急、水利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防办主任)指挥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城市、山丘区村镇防范极端强降雨和防汛抗旱准备规范化“三个指导意见”,有序应对2020年特大暴雨洪水、2021年“姊妹洪水”(汉江)和今年汉江较大秋汛。构建扁平化、数字化应急指挥机制,90%的乡镇实现一键直达。完善鄂湘赣省际联动机制、宜荆荆恩等省内城市群救援联动机制,强化协同作战。做强物资装备。深化省情认识,抓好两栖挖掘机、打桩船、钢管桩等装备物资储备,“荆州1号”“荆州2号”两艘应急救援船完成建造。优化应急抢险物资储备网点,建立国储与商储、实物储与产能储相结合的储备模式。擦亮随州、赤壁等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品牌,特种救援车辆、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正在走向全国。在武汉等地开展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试点,落实应急物资储备网点,鼓励配备家庭应急救生器材,提高公众自救能力。